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

人工智能资本新风口 爆发未至、热度不减
来源:互联网   发布日期:2017-09-11 09:31:29   浏览:44267次  

导读:新技术的烦恼 人工智能、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、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、云技术 资本市场频繁因为一些新的技术概念而悸动,究竟哪一些可以成为资本市场的业绩驱动? 本报记者选择多个新技术领域进行中报数据解读,不同领域正因为不同的变现难题困扰,或者行业出现...

“新技术”的烦恼

人工智能、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、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、云技术……

资本市场频繁因为一些新的技术概念而悸动,究竟哪一些可以成为资本市场的业绩驱动?

本报记者选择多个新技术领域进行中报数据解读,不同领域正因为不同的“变现”难题困扰,或者行业出现整体下滑,或者订单数量不足,甚至有的理论难落地应用。

在这一背景下,我们如何诠释每一个市场的热点?(李新江)

导读

“人工智能是趋势,有野心的上市公司必须布局,但具体的策略和路径因人而异。”前述上市公司董秘坦言,“一项新技术有开创者、追随者和掉队者,我们这样的公司目前采取的最好策略是当追随者。”

“我们最近正在看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应用的项目,主要是美国公司,希望未来能够合作或者引进技术。”9月7日,杭州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。

2016年以来,人工智能概念掀起热潮。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,如杭州企业一样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布局的上市公司为数不少。

据WIND数据显示,A股目前共有30家人工智能概念公司,主营业务多与语音通讯、电子芯片相关。事实上,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性,包括安防、金融及机械制造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也在纷纷涉足人工智能。

7月20日,国务院发布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(下称“规划”),在政策层面将人工智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。《规划》中提出,到2030年,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,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。

该政策利好在资本市场反应强烈。7月20日至今,人工智能概念指数结束自年初以来的震荡走势,4596点上涨至5640点,涨幅达23%。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亦收获不小涨幅。

但2017年中报显示,大多数上市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尚在探索阶段,对业绩的贡献比重较校其中,人工智能龙头标的科大讯飞(002230.SZ)上半年净利润1.1亿元,同比下降达58%。

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人工智能分析师向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实际上人工智能并非一项突破性的新技术,并且随着新进者大量涌入,行业的技术门槛在降低。而至于在商业上的应用,“会稳定增长,但目前还看不到爆发点。”

业绩贡献较小

WIND数据显示,30家人工智能概念股,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均为正,其中净利润最高的为海康威视(002415.SZ)达到33亿元,净利润最低的为全志科技(300458.SZ),为169万元。

这30家上市公司中,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23家公司,占比近八成。另有7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为负。

在人工智能领域,语音识别和视觉识别在技术上较为成熟,因而在商业上应用比较广泛。比如视觉识别,在安防行业应用较多,其中以海康威视为代表。

2017年中报显示,海康威视实现净利润33亿元,较上年同比增长26%。其中值得注意的是,海康威视当期研发投入达到14.5亿元,同比增长达50%。海康威视董秘黄方红解释,研发投入增加原因之一在于对AI产品加大投入。但黄方红表示,基于市场竞争等因素考量,目前还不便披露AI产品的销售数据。

一位安防领域的券商分析师对记者分析,“应该是销量较小,体量还不大,现在还属于研发和培育阶段。”

另外,语音识别技术龙头,也是今年来涨幅最高的人工智能概念股——科大讯飞则在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达到58%,并且因教育服务在营收上占比较大受到质疑。

2017年中报显示,科大讯飞在教育上营收达到5.6亿元,占到其总营收的42%。过于依赖教育市场被部分投资者认为缺乏新的盈利支撑点,而教育市场的空间则有限。

科大讯飞表示,净利润下滑是因为上半年销售费用以及研发费用都较去年增幅较大,特别是加大了在医疗、公检法等领域的研发和市场布局投入。

“科大讯飞在技术上比较扎实,但现在各家公司在语音技术上差距实质并不大。并且语音产品的市场比较窄,营收增长较慢。可以看到,目前科大讯飞也在拓展很多新兴领域,比如家居、汽车等,也在开发硬件产品,但销量如何还有待观察。”向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。

此外,在金融、汽车、医药及通信等领域,上市公司涉足人工智能较多。譬如,金融信息服务商同花顺(300033.SZ)在中报中表示,公司在加大对机器学习、语音识别及人机交互等技术的研发投入,以促进人工智能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。

合作方式涉足

尽管当前布局人工智能在业绩贡献上尚不明显,但基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在二级市场引发的市值效应,上市公司涉足仍不遗余力。

“人工智能是趋势,有野心的上市公司必须布局,但具体的策略和路径因人而异。”前述上市公司董秘对记者表示,“一项新技术有开创者、追随者和掉队者,我们这样的公司目前采取的最好策略是当追随者。”

该董秘告诉记者,目前其所在的公司涉足人工智能将更多以合作或者技术引进为主,不会考虑风险较大的收购。“因为我们毕竟缺乏专业人才储备,合作风险更校”

而与技术优势方合作或成立合资公司正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的选择。

以哈工智能(000584.SZ)为例,2017年,哈工智能将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转型后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。

8月10日,哈工智能公告称,其全资子公司海门哈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(下称“海门哈工智能”)将与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中南控股”)共同出资设立南通中南哈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。其中,海门哈工智能出资2亿元,持股40%,中南控股出资3亿元,持股60%。

哈工智能(000584.SZ)总经理乔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人工智能在工业上应用将非常广阔。“一方面,现在很多产品复杂性较高,需要人机协作完成,随着视觉技术应用的成熟可以提高机器人的交互能力。另一方面,机器人加上深度学习技术,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。”

“目前公司已经成立相应研发团队,未来会进一步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,”对于何时能够在营收上产生效益,乔徽表示,“前期投入比较大,但这并非基础技术的研发,实际上是现有成熟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结合的研发,产生效益的节奏会比较快。”

(编辑:李新江)

赞助本站

人工智能实验室
AiLab云推荐
展开

热门栏目HotCates

Copyright © 2010-2024 AiLab Team.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   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广告服务 | 公司动态 | 免责声明 | 隐私条款 | 工作机会 | 展会港